从卡特追思会看信仰的力量
文/刘盐约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葬礼仪式已经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隆重举行了。在仪式结束后,卡特的遗体被送回家乡佐治亚州普莱恩斯安葬。
这是一次国葬级别的葬礼,也是这位百岁老人的终章告别。出席者中间汇聚了美国五位现任和前任总统,包括即将上任的当选总统川普。五位在世总统齐聚卡特葬礼,他们之间的互动细节,成为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也反映了美国特殊的政治生态。
卡特的葬礼,在中文互联网也引起许多关注。许多网友以中国公民的名义感谢卡特为推动中美建交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有的网友观看了卡特葬礼视频,为其展现出的信仰力量感到震撼,并留言说:”信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网友写下这样的留言,一定是有感而发,是为卡特葬礼上浓厚的信仰元素所触动。
美国虽然奉行政教分立原则,但传统信仰的影响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并且塑造了美国人的精神气质。
一个美国人,在其一生有许多活动是围绕着礼拜堂展开的,在礼拜堂施洗、结婚,每周去礼拜堂礼拜,去世在礼拜堂举行追思会,甚至遗体也要安葬在礼拜堂地下室。
作为虔诚信徒的卡特也不例外。虽然他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平庸的总统”,但他在卸任总统后和妻子投身公益事业,还作为志愿者亲自参加公益盖房事工,而且一干就是整整四十年,同时不忘坚持参加主日学服侍,所以,他赢得了美国人的尊敬。
有道是:”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看一看卡特的葬礼,对我们思考生死也会有启发的。
说是葬礼,其实,更为恰当的称呼应该叫”追思会” ,不仅是送别逝者,更是在追思逝者生平,并且为逝者回到终极的天家献上对至圣者的感恩和赞美。所以,追思会绝对少不了赞美诗歌。
之前在卡特的家乡就已经举办了一场追思会,由诗班献唱了三首赞美诗歌:《永恒圣父,恩能无边(Eternal Father, Strong to Save)》、《The Lord’s Prayer》和《共和国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这次在华盛顿举办的国家级追思会,同样也是赞美的音乐和旋律贯穿始终,这也让整场仪式充满庄重而神圣的氛围。
在献唱的诗歌中,有我们最为熟悉的经典圣诗《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还有一首经典圣诗《永恒之父,坚强拯救(Eternal Father,Strong to Save)》,1860年由英国一位牧师创作,作者曾在一次航行中遭遇海难,却得蒙拯救,为此奇妙经历创作了这首圣诗。
尤其令人感动的,还有这样一幕,已故总统福特在离世18年后为卡特”献上”悼词。
福特和卡特两位总统曾经是竞争对手,在1976年的那次大选中,两人激烈交锋,最终卡特击败了福特(共和党候选人)入住白宫。
在我们中国人的政治观念里,这两位应该是政敌是死对头。但事实是,他们虽然政见不同,却结下了友谊,并达成了一个约定:无论谁先去世,另一人都将在对方的葬礼上致辞。
福特于2006年12月去世,卡特出席了福特的葬礼并致辞,卡特的致辞给福特的家属带来莫大的安慰。
有趣的是,福特在 2006 年去世前提前为卡特撰写了一份悼词,18年后这份悼词由他的儿子根据父亲生前的托付在卡特的追思会上进行了宣读。
悼词充满温馨的话语:”对于吉米·卡特来说,诚实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目标。这是他灵魂的一部分。”
卡特的追思会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信仰文化下的葬礼。整场追思完全没有那种令人压抑甚或绝望伤痛的气氛,而是充满了轻松和喜乐,但又不失庄严。
我们要问,这场追思会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不是绝望的眼泪,更不是生死两茫茫的悲凉和无奈,而是爱、喜乐和盼望,驱散了死亡的气息,散发出生命的光芒。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不能不提及他们的生死观。我们国人对死亡充满了莫名的忌讳和惧怕,以至于对和死有关的谐音都躲之不及。在国人看来,死亡如同一道厚重的铜墙铁壁把逝者和活人永远隔绝,这就叫”阴阳两隔”。
是的,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但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死已经失去了权势,死不再是生命的终点,也不是永远的离别,而是通往另一个美好世界的中转站。
也就是说,今生会结束,但永生不会!
所以,我们才可以理解,卡特夫妇到后来为何选择放弃继续治疗,回到家中,一边接受临终关怀,一边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这种笃信来自他们的信仰给予的确据。他们和琼瑶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和卡特相伴了77年的妻子已经于2023年11月先走一步,一年后卡特也走了,他们又团聚到一起了……
这次卡特葬礼上还有一首诗歌:《回家的路》,这是赞美,更带出充满盼望的宣告:
“有一条路,能带我回家……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呼唤,我能听到一个声音,它将带我回家。……没有什么比你所属的地方更美丽;站起来,跟我来,我会带你回家。”
这种生死观也会影响并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卡特生前说过这样一段话:”衡量成功的依据不在于人在追求财富、资产、影响及名誉方面所具有的竞争力,而在于是否坚持GOD关于真理、谦卑、奉献、同情、宽恕和仁爱的准则。”
因为今生的事业和成功总会结束,但永生的品格和生命却不会!
###
来源:寄居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