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悖论

作者:刘燕

根据艾瑞的统计与预测,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人民币,在人才、时长、定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20年将达到235亿。这一庞大产业的增长一方面是人群面对技术不断改变的社会及商业的焦虑感,一方面也是将各种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有价值信息重新整理,通过更多人的购买变现的知识革命。但知识付费是一种新业态吗?如何成为一个聪明理智的知识消费者,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知识付费是一种新的业态吗?

20多年前俞敏洪老师就开始在北大清华门口开设了新东方英语培训班,除了各种刷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各种段子来冲淡题海战术的枯燥乏味,在那个没有郭德纲的时代这种talk show(脱口秀)与应试辅导的结合就是最初的知识付费吧。还记得那个时候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教室就是靠着那些鸡血段子让备考的同学们熬过了混混欲睡的时光。其实那时就是没有互联网,但为了达到某一个既定目标(例如出国考托福)获得一种技能并支付一定费用不就是知识付费吗?

可能到了互联网时代知识付费的最大转变是内容方面。

从应试教育开始有了更多更丰富多彩更多层次的付费内容,这是这个快速需要找到解决方案时代的特点。从古诗,文化,中医养生,美容,心理治疗到考古知识,英语口语,亲子关系,做饭等等无所不包。可以说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无所不包。

今年的双十一,各种付费节目大促销开始,从混沌大学到得道,有赞到知乎。一时间你发现缺少的永远都是时间。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知识需要付费,一旦付费仔细听过各种大师的授课,你是否就能获得知识?能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信息获取,但知识究竟是什么?试问听过了各种课程的你一周以后还能记住些什么?信息会随着时间衰减,而掌握到的知识应该随着时间增长。

面对琳琅满目的知识付费课程,我们可能最需要搞清楚的是如何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能力才是可以长久的,而信息类的产品在不断涌现的新信息下很快就被覆盖,被遗忘。

这是为什么知识付费业务所面临的悖论,付费获得的是知识吗?信息获取还是知识积累很难界定。有价值的知识好比种庄稼,也需要时间和积累,再好的节目过了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感觉,这知识积累起来的过程可比种庄稼要长很多了。这也是知识付费节目的一大发展瓶颈。优质内容的生产过程如何能避免成为一种快餐,怎样才能保持持续的质量与温度,大部分平台企业采取合作模式来不断引入源头活水。但在琳琅满目的知识菜单面前哪种消费才能获得知识?怎样消费才能获得知识?

付费就能得到知识吗?

很多知识付费软件鼓励你晒出自己的学习时间,帮你排名,1000小时以上的学习,多少书籍的阅读给了你心理上的满足感。但这些指标其实是你的付出,不代表你的收获。要知道你付出的最大成本其实是你的时间。学时长不一定带来相应的知识增长。信息与知识,一是零散的内容,一是结构化的有使用价值的体系。如何有效利用知识付费内容获取知识不是获取信息,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你。

首先,问出一个好问题和找到一个答案,哪个更重要?问出一系列好问题就是获得知识的开始。

一种知识能够起到作用一定是建立在现有的认识体系和现有的知识之上的,一种知识要想转化为能力需要不断去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将知识付诸行动,例如学习了健身课程需要不断练习。学习了英语课程也还是需要去和外国人交流,大量阅读。没有实践环节知识不能转化为一种能力。

但另一种方法就是不断追问,沿着这个方向进一步去探寻答案,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接受某一种解释。任何解释也是建立在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条件之下的。解释与问题的关系永远就像行进的船与刻在船上的痕迹。一旦特定的环境变化了,你会发现原来的答案并没有太大用处。但如果你追问,你会发现你不仅可以得到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还可以进一步得到决定这个结论正确的基本假设与特定条件。这些思考与追问过程是无法替代的,也就是说逻辑思维可以给你一种特别逻辑的感觉,但它的确无法给你真正的逻辑思维。问出一系列好问题才是获得知识的开始。

其次,真正有用的不是知识,是解答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一种探索能力和答案是否正确没有太大关系。

好的老师鼓励好的问题,问题本身体现了学生对专项内容的理解及思考的深度。在今天这个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或者说没有标准答案。如何高效获得信息,将信息整理加工成一种对可能性的预判是真正的能力所在。这就好比登山,知道从指南针,地图,前人走过的脚印及周边植被,阳光及山脉走势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不是读导游地图。导游图给了你明确的答案,正确,但在无人知晓的领域却需要你独立作出最有利于生存的探索性判断。在没有正确答案的领域知识与探索的技能才能凸显价值,这需要你走出依赖标准答案的舒适区。

最后,无疑知识付费的年代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提升的机会,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搭建一个知识体系这才是每个人需要持之以恒坚持的事。

回到基础问题,大学为何要进行学科建设?为何在一个专业领域中需要各种学科知识来搭建专业能力?知识是一个具备运用机制的系统,有地基,有上层建筑,有轮子,有窗户,不断沿着一个主线去舔砖加瓦式的积累才能给你一个驾驭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片面掌握一小部分知识也许是危险的,它给你的这种心理满足与自信遮掩了你知识的不足。只给你一个轮子还是不够的,不断追问,找到未知的领域再不断探索实践,来把各部分补充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礼记•学记》的这一段话在知识付费的年代依然适用。

从创业者角度出发,如何在这场注意力大赛中成为马拉松选手不是昙花一现的冲浪者?一是,光有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内容承载的形式与方式是关键;二是,方法加实践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过程也很关键;三是,内容的不同形式的转化或者是内容不断的深化,体系性的风格建设不可缺少。

(作者系中民投集团新业态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联执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