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不该抵制美国商品?
作者:刘裘蒂
来源:FT中文网
中国人该不该抵制米老鼠?这个问题或许乍听之下很可笑,但当前中美贸易战继续升级,美国对中国实施惩罚性关税即将覆盖中国对美外销的一半商品,而中国也发布对等的反击性关税,除此之外,中国还可以祭出哪些狠招呢?
根据美国政府官方数据,到今年7月止的12个月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为1350亿美元,而从中国的进口额为529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宣布的反制措施已经接近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全部价值,表示中国以牙还牙的措施不能只靠针锋相对的关税来摆平。多月来,美国媒体充满了对于中国其他报复性措施的揣测,对美国人来说,在中国的工具箱里有一个很恐怖的武器:民间抵制购买美国货。
谈到消费者抵制美国品牌的时候,最常被点名的是苹果的iPhone,但是同样的逻辑下,怎么对付耐克、星巴克、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亚马逊、可口可乐、汉堡王、沃尔玛、微软?是不是对所有美国的品牌和商品都将一视同仁?如果中国爱国主义者对部分美国货厚此薄彼,或是消费群体之间彼此进行“纠察”,是否会加深中国社会内部的分化?
美国对第一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施加25%关税在7月6日正式生效。英国《金融时报》在6月27日到7月10日之间的调查显示,在发生贸易战时,来自300个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人(54%的受访者)“可能”或“肯定”排斥美国品牌商品。在2000名受访者中,只有13%的人说不会。剩下33%的受访者表示要么目前不购买美国品牌产品,要么就此问题表示不确定。
这项调研也发现,最有可能的抵制者年龄在25-29岁之间,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居住在主要大都市区之外,也就是那些不太可能消费美国品牌的人群。
路透社在8月13日发布对在北京和上海50个街头路人的随意抽样调查,发现大约28%有抵制美国货的意愿,其中有些人已经开始停买美国货。
众所周知,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但是几个月来,网络上虽然不时传来抵制美货的零星呼声,却未形成气候,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尚未积极呼吁抵制美国消费品。
将数亿购物者“武器化”,听起来十分壮观雷人,但我个人认为发起民间抵制美国商品是下下策。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虽然消费者联合抵制的可能性让一些美国企业高管感到担忧,从而对特朗普形成政治压力,但是贸易战凸显的正是全球化下跨国企业和平民劳工之间的利益分歧。况且许多美国产品都由中国工人制造,中国的工厂组装iPhone,制造雪佛兰和福特汽车,缝制耐克运动服和球鞋……虽然美国在中国创造的就业机会并没有完整的数据,但中国美国商会指出,在它的800多个企业会员中,超过三分之一在中国拥有超过1000名的员工。
苹果公司在7月份表示,它在中国直接雇佣了大约1万名员工,通过供应链间接地支持了3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包括合同制造商富士康,而且为中国150万应用开发商提供服务。
美国媒体对中国可能采取的消费者抵制措施的效应有不同的看法。在美国商业界,“商业抵制”通常意味着消费者避免使用特定产品,这种抵制的成功率因情况而异,因为在市场经济里,由意识形态而非商品品质主导的抵制通常不能持久。最近耐克在美国因为以一个具有政治争议性的篮球手作为广告代言,而遭到部分顾客焚烧球鞋或其他方式抵制,但终究雷大雨小,没有持续性,大致与由于新闻营销而带动的支持者销量互相抵消。
反之,在中国国内由于政府结构和政党的政治权力,抵制呼吁可以得到很好的回应。正如“环球网”在三月的一篇社论中说:“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届时很可能会发生作用,抵制美国汽车等大路货的口号说不定就会响彻中国互联网,并得到响应。”
在外界看来,中国的消费者行为与政府驱动息息相关,民间发起的抵制与官方抵制之间没有界限。中国抵制进口商品以对其对手造成经济痛苦,通常被称为“抵制外交”。去年由于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中国官媒公开呼吁抵制韩国货物和服务,韩国企业集团乐天被迫关闭了中国80多家商店,韩国旅游业遭受了近70亿美元的损失,韩国汽车品牌起亚和现代在中国的销量大幅下滑,韩剧和明星出场受限。2012年由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中国各地发起抵制日货行动,使得日本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在12个月内暴跌32%。2016年南海冲突最严重的时候,中国对菲律宾的芒果和香蕉进行了非正式的抵制。
比起其他国家来说,中国更有发动全民抵制的能力,但是针对美国的抵制计划可能会更加艰难。在“萨德”争议期间已经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不干脆抵制美国?
摩根•史坦利分析师在7月1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2017年美国公司在中国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收入达到4000亿美元,超过了对中国的出口(去年达到1300亿美元,如果加上服务出口,则为1840亿美元),这反映了美国公司其实在中国境内生产和销售产品比出口到中国占比更高。但反过来说,抵制这些戴着美国商标的商品,无疑将连带打击这些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中国合作方和连带商业效应。
作为经济一体化的结果,许多美国品牌在中国完全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麦当劳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由国有企业集团中信有限公司和私募股权公司中信资本控股;可口可乐的主要中国合作伙伴之一是国企中粮集团;上海迪士尼乐园由上海申迪集团参股57%,背后股东和相关配套领域涉及众多中国国企和民营企业。
美国产品对于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的平台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有美国媒体认为,抵制耐克不会让马云和马化腾开心,中国不太可能由于特朗普的贸易政策而惩罚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消费者。
除了创造就业机会外,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具有关键性作用,提供投资、技术和品牌。从技术层面而言,不少美国跨国公司正在帮助中国政府开展一些重要研发项目:IBM和沃尔玛正在与京东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以改善中国的食品安全。
美国政治媒体《Politico》认为,如果中国对美国商品和服务施加抵制,可能会赢得与美国的贸易战。中国可以轻松地换掉任何一家美国公司,因为同时有一家日本公司、韩国公司、欧洲公司在待位,准备进中国开展同样的业务,从而将美国公司打入冷宫。除了消费者抵制之外,中国政府也可以借由对美国企业监管的隐形刁难和外汇管制而给美国企业添乱,或是拒绝美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的申请,或是对在中国的美国工厂进行订单检查,造成运营的障碍。
但是《华盛顿监察者》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尽管某些行业(如美国汽车制造业)特别容易受到消费者抵制,但中国消费者必须为取代美国进口品而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依赖美国的供应链也会被严重扰乱。尽管中国的山寨货剥夺了美国公司的利益,但大多数美国主要品牌仍然保留了在中国市场上的强大实力。如果美国公司能够保持其高价值市场的主导地位,或者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企业和个人没有动力将这些美国进口货作为贸易战中的筹码。中国政府当然可以禁止这些进口商品,但这样做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愤怒”。
相比之下,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低价值商品,这可能会被来自其他印度-太平洋国家的低价值商品取代,反而有利于推动美国的地缘战略影响。与中国的贸易战虽然对美国消费者不利,因为它提高了基本商品(服装等)的边际成本,但中国并不掌握所有的王牌。中国需要经济升级,摆脱依赖低价值商品的出口竞争,因此更需要美国的高价值商品。
如果美国反过来抵制中国产品呢?中国品牌在美国的知名度极低,虽然美国人购买了大量的中国制造的商品,但许多消费者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些商品的来源。美国学术新媒体《对话》(The Conversation)甚至提议另一种“反向抵制”战略:“如果所有西方豪华汽车制造商共同抵制中国,那么这就好像中国市场不存在一样。显然,利润在短期内会受到打击,但将确保西方公司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开展业务的长期目标。”当然实现卖方结盟的“反向抵制”并不容易,因为经济学里的所谓“搭便车”现象通常会干扰这种战略的成功。
通常受到经济报复的对象,将被迫重新定位产销模式,并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和市场,这最终将损害中国的发展。正如中国企业一样,美国企业已经开始为贸易战恶化未雨绸缪地寻找“备胎计划”,包括第三国的供应商。
不论是发动消费者抵制,还是中国官方企图让美国供应断链,都可能会加速推动美国企业寻找中国以外的机会。比方说几年前中国拒绝向日本出售稀土,结果导致了在中国以外的更多勘探和开发。特朗普一直呼吁苹果公司将一些制造业务回归到美国,甚至寄语苹果“能够(在美国)建造一个伟大的工厂,你最大和最好的工厂,即使它只比在中国的工厂大一英尺。”
前面提到,由意识形态主导的商业抵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常持续效果有限,但中国的体制可能使抵制美国货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尽管国内的劳动力和合资方也将受损。正因如此,中国对美国采取的报复措施,也可能会破坏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愿望。市场经济地位可以让中国免除使用第三国价格比较,从而导致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税大幅降低。
而频繁使用惩罚性抵制将破坏中国的投资环境,吓跑外国投资者,因为他们会考虑到与中国打交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中国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外交政策将使其他国家重新考虑未来与中国的关系。以前尽管美国企业对于不透明的法规、薄弱不稳定的司法程序以及转移技术的要求私下埋怨很深,但14亿消费者仍然具有巨大的诱惑力。然而,持续的贸易战将迫使双方企业重新评估利害。这也就是为何中国领导层目前在面临关税对峙之时,虽然选择坚持对抗态度,但另一方面也采取亲善外商的措辞来争取美国企业的支持。
总而言之,我认为不该抵制美国商品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企业和产品带来的竞争驱动了中国国内创新和进步,美国的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理念执世界牛耳,假如缺乏借镜和竞争压力,这就容易为中国国内消费降级助力,减缓实现国内制造升级的愿景。
同时,中国消费者若采取持续的敌对态度将播下恶意的种子,使得美国国内部分反特朗普的声音,也转向对于中国市场、甚至消费者的毒意,进而使贸易战的长远影响,在中国软实力的短板下变得更为尖锐。这时候,如果中国的消费者想抵制上海迪士尼乐园,不但对不起控股的中国合资方,恐怕更会落下“打压米老鼠”的负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