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移民的传说
作者: 赖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在全国各地,尤其中国北方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自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在华北地区也可谓妇孺皆知。可是,当我们翻开明清以来的官方史料,却少见关于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记载。它多见于民众口述的传说故事和记录家族谱系的谱牒中。
那么,作为民众记忆历史的一种方式,大槐树移民传说究竟表达了民众怎样的一段历史记忆和情感呢?下面,我们介绍广为流传的大槐树移民传说,看看民众如何通过传说记忆历史、追远思乡。
大槐树移民的由来
解释为什么从山西移民,首先需要解释其他地区人口是如何减少的。
据传说: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农民军与元军在河南怀庆府地区展开拉锯战。农民军来了,要让当地老百姓在门面挂上拥护他们的牌子;元军过来了,也要老百姓挂上拥护他们的牌子。老百姓苦于应付。于是,有个聪明人想了一条妙计。他在牌子的正面写上拥护农民军,反面写上拥护元军。无论哪方攻来,他只要把牌子翻一面就可以了,方便省事,引得家家户户纷纷效仿。
可不巧,一次农民军攻来时,一块牌子正好掉在了大将常遇春的马前。常遇春一连看了几家牌子,都是如此,十分恼怒,便将此事上奏朱元璋。正为战事而烦恼的朱元璋听闻此事,更是火上浇油,便下令常遇春将怀庆府的百姓赶尽杀绝。常遇春来来往往连杀三回,还在大街上扔元宝诱百姓出来,如果元宝不见了,说明还有活人,接着再杀。于是,怀庆府的百姓都被杀光了。等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便下令从人口密集的山西洪洞县往怀庆府移民。
另一则传说称是胡大海复仇致使北方人口大规模消减。
据说,元末有位姓胡的举人进京赶考,行至河南的林虑山下,被一只母猩猩掳进山洞成亲。母猩猩怕举人逃跑,平时用大石头堵着洞口。日子长了,母猩猩生下一子,浑身长毛,像猴又像人。举人为他起名胡大海。胡大海成人后,力大惊人。举人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儿子,两人趁母猩猩不备,推开洞口的巨石逃跑了。母猩猩发现了,急忙追赶。途遇大河,举人和胡大海跳河逃生。母猩猩也下了河追赶。眼看着母猩猩就要追上了,举人将儿子推上岸,又返身拉母猩猩沉入河中,一起淹死了。从此,孤苦伶仃的胡大海只好走街串户,乞讨为生。可他长相丑陋,被称作“毛老虎”。人们见了都避之不及。胡大海从此决定要报仇雪恨。
后来,胡大海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大将。朱元璋当皇帝后,论功行赏。轮到胡大海时,无论朱元璋给他什么赏赐,他都摇头。朱元璋觉得很奇怪,就问:“朕要赏赐你金银财宝、良田广厦,你都不要,你到底想要什么?”胡大海赶紧跪下,说起自己在河南讨饭受辱的遭遇,请朱元璋开恩,允许他回河南报仇。
朱元璋大吃一惊,心想,若答应他回河南报仇,杀光了百姓如何是好?可不答应他吧,他又是开国大将。犹豫再三,只好答应:“朕允许你报仇,但只准在射一箭之地范围里报仇。”说完,赐给胡大海一支御箭。胡大海连忙磕头谢恩,接过御箭,带着军队直奔河南。刚入河南地界,恰逢一行大雁飞来,他心中暗喜,将箭射中一只大雁的尾巴。大雁拖着箭向前飞,胡大海也带兵向前杀去。那只大雁飞过河南,又飞向山东。胡大海也跟着杀到了山东。于是,河南、山东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等朱元璋得知消息,为时已晚,他只好下令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往河南、山东迁民。
此外,在河南、山东、河北地区还流传着与“燕王扫北”有关的移民传说。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可惜朱标早逝,于是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渐生夺位之心。他趁建文帝削藩之际,声言朝廷内有奸臣,要为建文帝“靖难”。他从北京一路南下,连攻河北、河南、山东,最后攻向南京。这一路上受到了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们的抵抗。双方交战数年后,朱棣最终攻下南京。长期的战乱导致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人烟稀少。而山西地处太行山以西,有山作为天然屏障,这里的人们得以免受战争之苦,用各种方法诱迁百姓,扬言:凡自愿迁民者可以到广济寺办理手续,不愿意迁走的人则到大槐树下集合等候,安居乐业,人口相对密集。于是,朱棣当皇帝后,便下令从洪洞大槐树迁民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移民途中的故事
朝廷下令迁民后,贴出告示,要求百姓三天内聚集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民手续。可百姓不愿意离开故土。负责迁民的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用各种方法诱迁百姓,扬言:凡自愿迁民者可以到广济寺办理手续,不愿意迁走的人则到大槐树下集合等候裁定。此言传开,百姓们都挤到大槐树下等候。结果,官差涌来,将百姓团团围住,还说如果百姓不迁就是抗旨不遵。
当时大槐树上有个老鸹窝,百姓们望着老鸹窝,哭着说:“老鸹还有个窝呢,可咱们到何处才有个家啊!”从此,大槐树便成了移民告别故乡的标志。有的百姓死死拽住大槐树枝,不愿离开。官差便挥刀砍断了槐树枝,驱赶百姓迁移。人们只能攥着槐树枝,含着热泪,三步一回头,回望那棵大槐树一点一点地消失在视线中。为表示不忘故土,保留这份从大槐树迁走的历史记忆,移民们在迁居地栽种槐树枝,将新生的大槐树视为故乡的象征。如今,许多地方的百姓还将大槐树视为吉祥树,祈求它庇佑一方百姓。逢年过节时,给大槐树献供品,上香叩拜,也是人们追忆祖先、心怀故乡、寻求身份认同的一种表达。
“解手”“背手”的来历,据说也和大槐树移民有关。移民途中,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差将移民的手背着捆绑,几十个人牵连在一条绳子上,这样谁都跑不了。如果有人要上厕所,就得请求押解的官差解开绳子:“请官差大人帮我解开手,我要上厕所。”渐渐地,移民只说一句“请给我解开手”,官差就知道移民要上厕所了。后来,请求的话直接简化成“解手”。
等人们定居后,再也不必被捆绑着,上厕所也无须等人来“解手”了。但移民途中的语言习惯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称,沿用至今。此外,人们走路背手的习惯,也是因为移民途中背着手捆绑得久了,沿以成习。如今背着手走路,反而觉得舒服些。
民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说的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识别大槐树乡亲的方法。当时,负责移民的官差强迫聚集在大槐树下的人们登记,每登记一个,就让人脱掉鞋袜,用刀子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标记。从此以后,凡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都有两瓣小脚指甲的特征。如今,人们谈起这段移民历史和趣闻时,还会脱鞋扯袜,验证小脚指甲是否是两瓣。如果是,就说自己的祖先也来自洪洞大槐树。“同是古槐迁来人,数世之后喜相逢”,人们亲切地互称老乡,一股乡情油然而生。
“打锅牛”也是认亲的一种方式。据说,有一家牛姓五兄弟在大槐树下分别时,打破了一口铁锅,分为五块,每位兄弟各执一块,以此作为后代认亲的标志,所以称“打锅牛”。如今,牛姓之人见面时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如果回答“打锅”,那就说彼此是来自大槐树的一家人。“同姓相见,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是同样的意思。从明初发生大槐树移民至今已五百多年了,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后代也已遍布全国,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同姓之人,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也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如何认识传说的真实性
大槐树传说讲述的这段历史是否真实发生过呢?元末明初,在自然灾害、瘟疫、频频战乱的多重影响下,河南、山东、河北等广大北方地区确实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生产凋敝。朝廷也的确从山西移民了。但移民应该是在长时段内陆续完成的工作。
目前,最早将洪洞大槐树与移民相联系的记载,见于晚近的民国版《洪洞县志》:“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民国初年,洪洞士绅景大启、刘子林募集银两修建古大槐树碑亭等遗址,编纂《洪洞大槐树志》,这才让大槐树移民传说变得有迹可循。
但传说的生命史比它的记录史要长。我们并不能因为传说的记录时间晚,就认为它是新编创造的。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大槐树移民传说,或许并非完全真实的历史,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大规模移民的记忆。
另外,传说也是后人追思故土,寻求集体认同的方式。中国人有很强的祖先意识和同乡观念。对于离开故乡、离别亲人的移民而言,从此以后,他们就要在陌生的土地上艰苦开荒,努力融入新的社会群体中。而寻根认祖既满足情感和精神需要,也是适应新居地、建立新人际关系的生活策略。于是,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就成为广大民众共享的一套话语,用于解释祖先来自何处,获得身份认同,搭建新乡情,发展人际关系……所以,传说的真实性在于它是民众关于战争、灾难、移民的历史记忆,也是民众出于现实需要的生活话语。
学者赵世瑜认为,宋代以后,北方族群混居,移民有寻求身份认同的需要。尤其对于“无根”族群而言,寻根的需求更加迫切。而“背手”和脚指甲复形等体质特征的传说,也可能是“无根”族群试图扩大身份认同的一种创造。元代汉人族群备受压制,色目人后裔胡大海的传奇“人兽婚”出身故事,隐约可见紧张的族群关系。明清时期,族群关系更加复杂,大槐树移民传说中移民的苦楚,不仅来自流离失所的隐忧,也可能是族群关系变化的反映。
所以,传说中的解手、背手、脚指甲复形、人兽婚、燕王扫北、箭程划界等情节都可能是族群关系的一种隐喻。至清末民初,“亡国灭种”的危机当前,地方士绅重构大槐树传说,使大槐树从中原汉人故乡的象征被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民心,也奠定了形成国家认同的民间基础。
如今,山西洪洞大槐树已成为国内外不同祖籍地移民的家园象征。人们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大槐树移民的传说,让那片土地,成为游子们魂牵梦绕的故乡;愿那棵大槐树,深深地扎根在华夏子民的心中。
来源:前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