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樱花与和服折射的中日关系
作者:雷颐
2019年3月24日,武汉大学保卫人员与两名观赏樱花的男子发生肢体冲突。据报道事件起因保卫人员称穿和服不让进入,而其中一名男子身穿“疑似和服”,在阻止过程中,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25日凌晨,武汉市公安局珞珈山派出所回复称,调查有两个重点,“到底是唐装还是和服,以及冲突的全过程。”有民警称:“武汉大学是国内第一流大学,穿着这种衣服去赏花不太合适,制止他们入校赏花没错。”
此消息一出,就引起关注。其实十年前就发生过几乎完全一样的事情。当时我就撰文,对此做了分析、评论:
据《长江日报》2009年3月22日报道,21日下午3时左右,两个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出现在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上,年纪较长的穿了件淡紫色和服,另一年轻女孩穿一件彩色和服,两人站在樱花树下合影留念。给她们拍照的是一位中年男子,随行的还有一位年轻女子。4人都操武汉口音,在樱园逗留了近10分钟,引来很多赏花市民的目光。
突然,一位穿蓝条纹衣服的小伙子冲他们大吼:“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接着一名年轻女子也加入声讨行列。吼声吸引了10米开外游人的注意。
两女子一下被镇住了,马上逃到另一处。随后,十多名年轻人加入声讨队伍,很多围观市民也表示愤慨,责备声越来越大。眼见情况不妙,母女俩没有反驳,立即停止拍照,脱下和服交给随行的年轻女子,收拾东西匆匆离开。
记者上前询问得知两人为母女。问她们为什么穿和服来樱园,这对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母女表示:“穿和服拍照只是觉得好看,没考虑其他的,没有任何意图。”(“母女着和服在武大樱园拍照 遭数十人怒轰”, 2009年3月22日《长江日报》)
樱花是日本的象征。如果追溯历史,武汉大学的樱花更是与日本侵华的那一段国耻紧密相联。侵华日军攻占武汉后,武汉大学成为日本驻军之地。最早应是在1939年,日军从本国引来樱花树苗在武大校园栽植。因此珞珈山樱花的缘起,可以说是日本侵华的罪证,是国耻的象征。
据说1957年武汉大学主管部门对这些樱树进行了更新,现在武汉大学更强调的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一批樱花,中央有关部门将其中一部分转赠武汉大学,1983年和1992年,日本有关方面又两次向武汉大学赠送樱花。
按照樱花生命周期,1939年种植的樱花早已死去,现在人们观赏的樱花是1972年以后种植的,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由于每年春季樱花开放成为武汉大学一景,游人如织,因此有人提出可将樱花打造成武汉大学的一个“品牌”。对此,武大校方也表示了否定的态度。
有关负责人表示,武大从来没有对樱花进行宣传,甚至一直都在“弱化”、淡化这一所谓的“樱花节”,武大四处开放的樱花,更多的是要让人们记住历史,以史为鉴,而不仅是让人们欣赏。
武汉大学早在2002年3月初樱花即将开放前还专门做出了《关于樱花开放期间校园管理的通知》其中第二条规定:“不允许在校内穿和服照相;不允许攀枝摘花;不允许张贴商业性广告(包括挂横幅)和其它经营性宣传品。”
第三条规定:“在校内举行的集体活动要从严控制。凡涉及到跨院校、跨单位、校内跨院系和校外其他单位在校内举办的集体活动,如联谊、会议、办班、展销等,原则上不在樱花开放期间举行。确需举办的,须向校长办公室申请,履行审批手续。”(武大办字〔2002〕7号《关于樱花开放期间校园管理的通知》)
虽然强调现在的樱花是和平、友谊的象征,但又要“弱化”樱花的形象,做出种种规定,强调要让人们记住历史,以史为鉴,而不仅是让人们欣赏。炫烂樱花,却有如此复杂、纠结的意义,两个民族间数十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皆凝聚其间,具有鲜明的政治、民族指向。而且,这些“声讨”、“怒轰”穿和服母女的年轻人,本身却又在欣赏有日本国花之称的樱花的美丽。
赏樱花又强调不是日军侵华时种植,而且规定不可着和服观赏,这种种矛盾暧昧其实是近代以来日本侵华、当代日本又高度文明发达,中国对日本那种“既恨又爱”或说“羡恨交加”复杂心态的典型反映。
今天,无论是政治关系还是经济关系,中日两国互相越嵌越深,事实上形成“一损俱损”的格局,然而一个原本游山玩水的赏樱都风波迭起,如此地不简单,再次说明中日关系的敏感复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理性处理中日之间“历史问题”与“现实利益”确实不易,这是中日双方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来源:公众号-雷颐游走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