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时刻:面对新技术的兴起,人类不能放弃应有的责任

奥本海默时刻,面对新技术的兴起,人类不能放弃应有的责任

文/夏璐窈

诺兰导演的电影《奥本海默》票房已破5.5亿美元,打破二战电影票房壁垒, 同时稳坐传记电影票房次席宝座。拍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是诺兰创作的动力,也是他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秘钥。

电影取材自2005年问世的传记巨著《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以两次听证会作为叙事的起落,历史名流络绎登场,犹如珠玉闪烁,不仅有总统、参议员、部长、将军,还有二十世纪里的知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教授和博士,连原子弹试验基地上的小小打字员,竟也是科学家。

影片聚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命运之轮,深入刻画这位物理学家复杂多面的内心世界,他的人格风貌、价值观,以及面对重大决定时所作的艰难取舍,以及他被历史洪流和政治大势裹挟着的抉择。

作为20世纪最为卓越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曼哈顿计划中主导原子弹的研制,掌控核试验,名望远扬。然而战后,政治审查的阴影笼罩,被迫参加安全许可的听证会,他的政治倾向和内心隐私被公之于众,同事、朋友、妻子和竞争对手纷纷作证,遭遇背叛和羞辱,安全许可被吊销。这些起伏跌宕,折射出他博学多才、理想主义又充满矛盾的人格特质。他的天才与天真、优雅与孤傲、勇气与怯懦、雄心与内疚,在物理学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的原子弹研制耗费了二十亿美元,四千多名科技人员在奥本海默的领导下,历经三年不懈的努力,于荒漠的拉斯阿莫斯基地取得成功。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宏大的科技赌局,美国超越德国和俄国,在原子弹的竞赛中取得了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影片的舞台不仅是奥本海默一人,更是反映了二战时期科技进步的群像,知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层出不穷,各种听证会、课题研讨、科学公式、专业术语琳琅满目。这是一部门槛颇高的传记电影,不了解历史、不通物理学、不愿烧脑者可能会感到雾里看花、云里看月。

奥本海默时刻,面对新技术的兴起,人类不能放弃应有的责任

片头以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引子,寓意奥本海默的辉煌与悲剧。普罗米修斯从宙斯那里偷走火种,助人类发展,却因此受到严惩,被绑于岩石,老鹰啄食其肝。这为故事中主人公的悲壮基调奠定了基石。奥本海默为原子弹的诞生做出巨大贡献,然而这种毁灭性武器对全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将他本人推入历史的黑暗角落,战后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呼吁对核能进行国际管控以避免军备竞赛,其左派倾向、家人和情人曾是美国共产党员的背景,让他承受着严厉的审查,国家对他的忠诚度受到严重怀疑。

电影时长三小时,然而并未陷入枯燥沉闷之境。诺兰导演娴熟地运用光影艺术,将故事拼贴成一个个精致的拼图,由小至大,由点至线,最终呈现出一幅完整而神秘的图景。主演基里安·墨菲的精湛演技,将奥本海默的多才多艺、富有魅力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那幽蓝的眼神,道出了角色在不同场合内心的变化。

电影分成三个篇章,前两小时的情节足以堪称一部优秀的剧情片。然而,在最后的一小时,叙事更加精彩,犹如画龙点睛,构筑了一部卓越之作。人性的骄傲、阴暗、贪欲和权力争斗不仅将人物的内心剖析得淋漓尽致,还让观众深入反思。一个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遭受政治迫害,名誉受损,致使他呼吁的控制核军备竞赛的主张失去公信力,无法影响高层的决策。奥本海默遭受的政治迫害与美苏冷战的紧张局势和麦卡锡主义的氛围息息相关,更与当时的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路易斯·斯特劳斯的个人私欲报复有关,这揭示了人性丑恶面、政治权谋的复杂和残酷,竟然不亚于一场战争。

诺兰的叙事手法一贯是打破时间线,以冲突为主线,将故事拆解成一块块拼图,直至最终合成完整图景。这不言而喻地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复杂性,引人入胜。斯特劳斯的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稍显隐蔽,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虽不和谐,却更多体现了奥本海默的孤傲和对斯特劳斯的不屑。然而在第三幕,斯特劳斯的狡诈伎俩彻底暴露,原来他事先布下陷阱,将奥本海默置于死地,丝毫无法挣脱。庆幸的是,这个局势被识破,斯特劳斯最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他的商务部长提名在听证会上遭到否决,他从人生巅峰跌至谷底。

随着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奥本海默开始陷入道德和伦理的沉思,意识到这种毁灭性武器可能带来人道主义灾难,对无辜平民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这种道德困惑使得他陷入内心的挣扎,对于是否继续支持原子弹的使用和核武器的发展感到矛盾重重。

奥本海默时刻,指的是在核武器的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和伦理困境,特指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中经历的那一刻,他在美国开发原子弹的进程中所遭遇的伦理和道德选择。奥本海默时刻折射了科学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挑战,特别是当他们在研究和开发可能带来巨大破坏的技术时。这一时刻也体现了科学家如何在专业知识和人道主义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以及他们在权衡科学、政治和伦理之间所做出的抉择。奥本海默本人后来成为核不扩散和和平活动的倡导者,他的经历和思考对于国际安全政策和核武器发展的讨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不断突破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奥本海默时刻是一个类比,用来探讨人工智能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类似于奥本海默在核武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人工智能之父杰弗瑞·辛顿(Geoffrey Hinton)离开谷歌后警告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的存在构成危机,可以理解为他经历了一种类似于奥本海默时刻的情感和思考过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自动驾驶、医疗诊断、金融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会引发一连串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职业替代、隐私和数据安全、军事应用,甚至包括自主武器系统(即“杀人机器人”)的研发和使用。

对于辛顿来说,他作为深度学习的先驱之一,深知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和局限性。他可能认识到,尽管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带来了积极的变革,但也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他可能担心人工智能系统变得越来越智能,但同时也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从而导致可能危及人类存在的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他的警告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警示。他可能在离开谷歌后更深刻地思考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意识到需要对其进行更加谨慎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它不会对人类的福祉和存在构成威胁。这种警示与奥本海默时刻相似,都反映了科学家和研究者在科技发展中所面临的责任和道德挑战。表达了他对人工智能技术潜在风险的担忧,以及对其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认知。

面对新技术的兴起,人类不能放弃应有的责任,尤其是技术发展中需要考虑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人类最大的危险,是放弃责任”, 这是诺兰在电影上映前采访中的观点。与奥本海默面临的道德挑战类似,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和决策者需要权衡技术创新和社会影响,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长远利益。

###

  • 作者简介:夏璐窈, 毕业于复旦大学, 后赴美获得工商管理硕士, 在高科技行业打拼数年后自行创业。近年写书评、影评,并在小说平台连载长篇。
  • 来源:二湘的N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