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失败的谈判,改变了半个地球的命运

文/明见君

1941年7月,日本军队无视英美的强烈反对,毅然接管了印度支那南部,并控制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贡机场。此举使得日军战机得以轻松地对南洋航道和马六甲海峡进行监控和打击。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对此举感到自豪,他骄傲地宣称:“此乃皇国荣耀之体现。”

然而,这一举动却令英美两国深感不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为了应对这一威胁,8月1日,美国果断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以削弱其战争机器的动力。紧接着,在9月,英美两国更是宣布断绝与日本的所有贸易往来,进一步孤立了日本,使其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对于日本决策层来说,这一系列的制裁措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惊。他们本以为,凭借过去多次挑衅西方国家的经验,英美会一如既往地选择忍耐。毕竟,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协定》和《华盛顿海军协定》,重启海军军备竞赛时,西方选择了沉默;1937年,日军轰炸南京时,美国军舰虽受波及,但美国同样选择了忍耐;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岛,破坏了西太平洋的和平秩序,英美依旧选择了克制;甚至到了1940年,日军进军印度支那北部时,英美仍然保持了忍耐。

然而,令日本决策层始料未及的是,当他们的军队进一步威胁到南洋航道这一重要生命线时,英美两国的态度却突然变得强硬起来。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日本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犯了英美的核心利益外,更在于国际社会对于日本野心的认识日益清晰,英美两国再也无法容忍其继续扩张。因此,他们决定不再坐视不管,而是采取果断措施,遏制日本的侵略势头。

“日本战机进入西贡,威胁南洋航道,则如尖刀顶在合众国的喉咙”——美国国务卿赫尔曾如此形容日本对南洋地区的侵略行为。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日本决策界人士对于美国的行为感到十分困惑。毕竟,通过日美贸易,美国一直享受着巨大的顺差,而罗斯福总统也正致力于重振国内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难以理解为何美国会与自己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开战。

一场失败的谈判,改变了半个地球的命运

战后,日本右翼报纸《读卖新闻》在编著的《战争责任检讨》中,深入探讨了日本帝国灭亡的教训。其中,特别强调进军印度支那南部、威胁南洋航道和马六甲海峡的行为,是导致与英美关系决裂的关键因素,这无疑是日本在二战外交中犯下的最具决定性的历史错误。

日本大外交家、前外相、前首相毕原喜重郎在回忆录中,对于日军进入印度支那南部和日美关系决裂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他写道:“当我看到军部决定进军西贡时,我就知道,对美外交算是完了。我曾不顾危险设法排除这种可能性,但终归失败。一些人总是执着于眼前的利益和个人的得失,却忽略了长远的危险和国家福祉。我知道这在外交上意味着什么,但真不曾想到结果是那么的残酷。”

尽管日本对此深感不解,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们还是努力寻求与美国的谈判,希望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与美国的矛盾,避免进一步的冲突。然而,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在了东亚的上空。

这场谈判历经三个月的艰辛,日本帝国在谈判过程中遭遇了三大难以逾越的困境。

首先,日本国内民意汹涌澎湃,对美态度强硬,提出了一系列不理智的诉求。由于长期受军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日本民众普遍认为日本是世界强国,而美国人则缺乏战争意志。因此,当得知美国对日决裂的消息后,民众群情激昂,纷纷要求政府对美宣战。这一点,从当时的日本媒体便可窥见一二。然而,这些民众并不了解,日美之间的差距并非仅仅是海军军舰数量的对比或国民意志的较量,而是技术和组织层面上的全面失衡,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降维打击。

其次,在对美妥协条款的落实过程中,日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利益纷争不断,难以达成共识。美国方面要求日本控制海军军备并从中国撤出陆军,但这一主张遭到了日本海军和陆军部门的强烈反对。尽管日本政府深知美国实力的强大,多次试图寻求妥协,但每次提出的妥协方案都因部门利益的冲突而未能得到实施。这种内部纷争导致谈判进程不断拖延,最终使美国国务卿赫尔失去了耐心。

最后,关键时刻,日本决策者缺乏敢于站出来承担对美妥协责任的勇气。随着谈判陷入僵局,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因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而被迫离职。随后,陆军出身的东条英机上台执政,他原本试图寻求妥协,但在遭到强硬军人的抵制后,最终只能将问题提交给天皇裁决。裕仁天皇虽然深知美国实力的强大以及妥协对日本的重要性,但他也不敢做出可能引发不满的决定,只是含糊其辞地写下御批“四海之内皆兄弟,为何风雨乱人间”。在没有任何人愿意承担历史责任的情况下,日本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走向了与美国的战争。

一场失败的谈判,改变了半个地球的命运

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深感惋惜。日本国民和日本外交的极端愚昧无知是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他们事前高估了日美贸易的重要性,低估了南洋航道对美国的意义,最终轻忽了美国的决裂意志。同时,他们也没有意识到罗斯福政府的对日立场并非真正的强硬,而只是一种谈判策略。事实上,谈判中存在着很大的回旋空间。正如赫尔所言,日本从中国撤军可以缓行,但日军必须从印度支那南部迅速撤军,这是美国的核心诉求。然而,日本政府却因为恐惧妥协的名声,让整个民族陷入了自我毁灭的战争。这种愚蠢与明末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无异,都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极大不负责任。

美国国务卿赫尔在事后无奈地表示:“我们原本只是告诉日本人不要纵火,却没想到他们最终选择了自焚。”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美国对日本的警告以及日本最终选择的极端行动之间的巨大反差。

谈及这种愚昧决策所带来的后果,日本外相梅津美治郎的言辞可谓是一针见血。到了1944年,当美国的新型轰炸机如同死神般降临日本上空,日本竟然发现自己手中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够真正威胁到对方。这种令人绝望的技术差距,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将日本与美国隔开。面对美国铺天盖地的无差别轰炸,梅津美治郎痛苦地哀叹道:“我们日本生活在地狱里。”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战争残酷现实的深刻感受,也揭示了日本因愚昧决策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这场失败的谈判不仅让日本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也永久地改变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民族的命运。历史的教训深刻而沉重,值得我们深思。

###

 来源:史遗